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于2006年12月在原北京机械工业学院外语系和原北京信息工程学院基础一部英语教研室、基础二部英语教研室的基础上组建而成。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是:立足北京、服务首都、面向全国,培养基本功扎实,具有国际视野和人文素养,具备口笔译能力、商务实践能力、跨文化交流能力、思辨与创新能力,能从事翻译、商务、教育等工作的应用型人才。
学院现设翻译系1个、大学英语教学部2个、研究生外语教学部1个。承担翻译专业、大学英语、研究生英语等教学任务,开设了德语、日语、西班牙语等语种的课程。
学院拥有一支治学严谨、爱岗敬业、富有创新能力的教师队伍。现有在职教职工共92人,专任教师82人。其中,北京市优秀教师1人,北京市中青年骨干教师7人,北京市青年拔尖人才1人,北京市青年英才教师2人,北京市优秀人才3人。专任教师中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33名,占教师总数的38.82%,其中教授1名,副教授32名;具有博士以上学位的教师17名,约占教师总数的20%;45岁以下的教师44人,占专任教师的51.76%。具有海外留学背景和短期出国学习培训的教师46人。学院常年聘请多名来自美国、英国等国的教师从事教学工作,具有雄厚的教学师资力量。
学院基础设施完善,市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点1个、英语语言自主学习中心1个、直播录播实验室1个。图书资料室现有英、俄、日、德等中外文藏书一万五千余册。教学条件走在北京市同类高校前列,确保了现代化技术手段在教学改革中的应用,为学生的英语学习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学院科研水平不断提升。近年来,承担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项目1项、科技部国家级子课题1项、教育部科研项目3项、中国科协省部级项目5项、北京市教委人文社科项目13项、北京市属高校人才强教计划项目12项、北京市优秀人才培养资助项目3项。
学院的办学理念为“INSPIRE”,其本身意为“鼓舞, 激励, 启迪,赋予灵感”,与现代教育思想的本质相吻合,也与我院所提倡的精神相一致。七个字母分别代表七项基本内涵:

信息特色(Information-featured)是学院建设与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师德高尚(Norms-centered)是学院要求全员具备的基本素养;
服务社会(Service-oriented)是学院在宏观环境中的价值体现;
实践导向(Practice-driven)是学院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抓手;
关注个体(Individual-focused)是学院解决具体问题的原则方法;
制度先行(Regulation-prescribed)是学院开展各项工作的关键保障;
循证发展(Evidence-based)是学院实施改革步骤的科学指导。
这七个方面互为依托,互为表里,相互印证,相互支撑,组成了一个系统性较强的有机整体。
学院从2020年起招收翻译专业本科生,培养德才兼备,具有国际视野,具备较强的双语能力、翻译能力、跨文化能力、思辨能力、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尤其是灵活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能够从事国际交流、语言服务、文化教育等领域工作的应用型翻译人才。翻译专业着眼于强化实践能力的培养、夯实语言基本功。本科课程中设置了听、说、写、译等多种实践环节,并与中国日报网、黄城根小学等单位建立了实习合作关系,充分锻炼学生的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第二外语开设了德语、日语、西班牙语等语种的课程,拓展了学生的就业和深造机会。学院重视学生的个性化教育培养,在学生中实行“导师制”,为每名大一新生配备导师,负责指导学生的学科和专业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
2014年,学院与计算机学院联合申报自主设置目录外二级学科“计算语言学”硕士点获得批准,已于2015年开始招生。
学院高度重视国际交流与合作,学院注重国际交流合作。目前,已与澳大利亚格里菲斯大学、英国安格利亚·鲁斯金大学及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等国外高校建立了合作项目,开展语言教学类国际交流。